蒋志龙,男,汉族,1966年1月生,四川安岳人,中共党员,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、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。1990年7月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工作至今。1993年获得国家文物局特批的个人田野考古领队资格;2008年至2013年在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先秦与两汉考古学专业学习 ,获历史学博士学位;2019年12月入选“万人计划” 文化名家专项;2023年6月,被评为“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”。主持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、晋宁河泊所遗址等5项考古发掘项目,2014年至今在晋宁开展石寨山—河泊所大遗址考古工作。此外,还参加过三峡库区重庆万州老棺丘墓地和武陵中嘴遗址的发掘,主要从事滇文化考古和老挝青铜时代考古的发掘和研究工作。
钟情考古事业,终成业界精英
考古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,蒋志龙对考古专业并没有多少了解,高考填报志愿时,他的历史老师建议他填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,蒋志龙也没多想,就填报了。考古专业的学习整天对着深奥的理论、无言的文物,琢磨不出门道,蒋志龙开始有点茫然。但是,随着学习的深入,外出实习的增多,在不断的发掘、探讨、鉴定、对比过程中,考古的乐趣与意义逐步显现出来,特别是当第一次独立鉴定、认证出一枚汉代五铢钱后,开始有了获得感和成就感,他逐步喜欢上了考古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从此,蒋志龙一心扑在学业上,潜心钻研,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理论和实践能力,成为考古界的专家。“每一次见到不同的器物或现象就会感到非常兴奋,我感觉我是在与古人先贤对话、与历史文化交流。”从事考古事业多年后,在接受采访时蒋志龙如是说。
躬耕山野之间,探寻文化密码
从事文物考古工作36年来,他长年坚守在野外考古第一线。1996年,蒋志龙主持了晋宁石寨山进行第五次清理发掘,此时的他已经是云南考古界的权威,此次共清理发掘36座墓葬,一大批滇文化和汉文化的遗址和文物陆续被发现,将古滇文化的研究推上了全新的高度。2014年后,蒋志龙一直在进行晋宁石寨山大遗址考古工作。石寨山古墓群是滇王及其臣仆的家族墓地,出土“滇王之印”等重要文物5000余件(套),印证了《史记》记载的汉武帝“设益州郡,赐滇王王印”的史实,确证了滇国的存在及方位。河泊所遗址是滇国的故都及益州郡郡治所在,自2014年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以来,发现汉代大型建筑基槽、城市道路等遗迹,出土“滇国相印”“益州太守章”等2000余枚汉代印章封泥及5万余枚带字如“滇池以亭行”的简牍,以及其他铜器、玉器、石器等文物9000余件。
揭示文明脉络,服务经济发展
蒋志龙是滇文化聚落和城址——晋宁河泊所遗址的发现者。蒋志龙长期致力于古滇文化的研究和保护,积极开展滇文化聚落遗址的寻找,对滇文化和古滇国具有独到见解,一大批“滇文化”和汉文化的遗址陆续呈现在世人面前,他也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。他发表了《试论石寨山文化》《古滇王国的考古学初步考察》等70余篇学术成果,出版《滇国探秘——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》等个人学术专著2部、《石寨山古墓群第五次考古发掘报告》等考古发掘报告6部。2025年,河泊所遗址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,202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《晋宁河泊所封泥》完成并顺利出版,蒋志龙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,目前,他正致力于以城市考古为方向,扩大勘探及发掘,探寻“古滇都邑”和“益州郡治”城内布局,并做好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,通过以文促旅、以旅彰文、文旅融合,为晋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献策出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