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春兰,女,1955年4月生,群众,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转龙镇大水井村委会上纳柱卡村村民。1975年,李春兰与张小华结婚,得知丈夫张小华的姐姐张贵珍双目失明、生活无法自理,她不离不弃,主动承担起照顾夫姐的责任。常言都说: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,而李春兰,只是弟媳,要照顾夫姐,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,但她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担,这“担子”一挑就是五十年。五十年光阴,她用无私的爱照亮了夫姐残缺的人生,期间,李春兰还经历了丈夫离世的打击,李春兰感到迷茫绝望,有亲朋好友劝她改嫁,但她始终放心不下夫姐,割舍不下这个家,每经历一分的磨难与挫折,反而激发出多一分的韧性与坚强,如同坚韧的松柏凝聚着岁月的力量。她说:“若我离去这个家就散了,我怎么能忍心放下夫姐。”
携手相伴 她只认我这一个伴
五十年间,张贵珍每天的晨便都是李春兰准时起床打理,每周三次热水澡从来没有间断,虽然生活在农村,但是张贵珍身体从来没有起过褥疮;张贵珍每次生病住院,都是李春兰背上背下,瘦小的身影在医院里如此平凡,但又让人忍不住回望;张贵珍每次在院子里摔跤,李春兰都担心她受伤,每次都把她送到医院检查,哪怕是皮外伤都要询问医生,没大碍才敢回家;只要出门散步,李春兰都要在身边扶着她,生怕一个不注意,夫姐就走丢了,五十年的坚守,姐妹俩的感情早已无法割舍。张贵珍虽然看不见,却能精准的辨认出弟妹的脚步声。“她走路轻,怕惊醒我睡觉。”她摩挲着李春兰布满老茧的手,“这双手给我做过两万多顿饭,纳过一百多双鞋底”。李春兰的丈夫去世后,有人劝她把大姑子送去养老院,她却摇摇头说:“她只认我这一个伴儿 ,送走她只能孤老终生。”
同舟共济 你在哪里家就在哪
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比较艰难,一家五六口人住在狭窄的房子里,吃不饱穿不暖,夫姐行走的空间狭小,常常一个人坐在房间,很少跟家人聊天,走动的时候经常被家具撞,李春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,为给夫姐尽可能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,她毅然决然说服家人搬家。因种种原因,李春兰前后共搬了四次家,有人调侃她“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,而你四迁是为了什么?”她微笑着说:“我四迁,只想换个大点的地方,方便夫姐平日里自己杵着拐杖走动走动,房间大了,她住着也舒服,我们也高兴。”尽管面临诸多困难,自家的生活都自顾不暇,但李兰春一次也没有抛下夫姐,一直把她带在身边生活,李兰春说:“丢下她就是要她的命,带着她我们只是一时的困难,挺一挺总会好的。”
不离不弃 你走丢了我来找回
共同生活五十年,张桂珍期间走丢了几次,但不论多远,不论在哪,李春兰都能找到她并安全带回家,李春兰子女开玩笑说“我姑母身上可能装了定位器,所以妈妈每次都能精准的找到她”。“她看不见,我就是她的眼睛。”李春兰轻拍着张贵珍的手背,眼角泛起湿润。有人问李春兰:“付出这么多,怎么没听你抱怨过?”她说:“那有什么办法,谁叫她是我们的亲人呢?如果我们不管,那她怎么办呢!”短短几句朴实的话,道出了一个农村妇女的淳朴善良与责任担当。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,李春兰的子女回家时也会一起照顾姑母,天气晴朗的时候,李春兰的儿子会背着姑母在村里找同龄人聊天。“妈妈是她的眼睛,我们是她的腿,只要姑母在我们身边,家就很圆满、温馨。”
做一件好事不难,难的是一直做好事,照顾一个亲人不难,难的是五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顾,从不言苦,从不抱怨,李春兰和张贵珍夫姐两相依相伴五十年的事迹,让我们看到了李春兰对于亲人的坚守,以灵魂的芬芳传递无私的善良,让我们懂得世上有真金不换的真情!